布丁考研,专注于提供及时、精准、可靠的考研信息

2021年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2025上海财大考研真题资料免费分享群:2021上海财经大学查分

上海财经大学2021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目录

211 翻译硕士英语2

213 翻译硕士日语3

241 二外日语4

242 二外法语5

243 二外英语6

354 汉语基础7

357 英语翻译基础8

359 日语翻译基础8

431 金融学综合9

432 统计学11

433 税务专业基础12

434 国际商务专业基础16

435 保险专业基础18

436 资产评估专业基础21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23

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24

601 数学分析25

6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7

612 社会学与社会史理论28

613 中国语言文学综合30

614 新闻传播史论31

615 马克思主义原理32

616 法学综合一33

617 基础英语与基础知识35

618 综合日语与日本概况36

801 经济学37

802 哲学综合(外国哲学、伦理学、中国哲学)38

803 社会研究方法39

804 文学评论40

805 新闻传播实务41

8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42

807 金融学基础42

8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46

809 法学综合二47

810 语言学概论48

811 学术阅读与写作50

812 日语写作与翻译51

813 高等代数51

814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综合56


211 翻译硕士英语

《翻译硕士英语》是为招收翻译专业硕士(MTI)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考  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考查考生的英语基础及其综合运用能力,评价的标准是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的英语  具有较高的水平。

《翻译硕士英语》考试大纲参照全国高校专业硕士教育培养方案要求作如下规定: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旨在科学地检验考生的英语水平,是为测试考生的基础英语能力而设立的,考试 的结果为外国语学院录取硕士研究生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考试性质

本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主要用来测试考生英语语言基础水平及使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 能力。从而了解考生的语言基础及交际策略,以便实现英语高效交际和沟通。

三、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阅读和写作等两大方面的能力。阅读能力包括词汇及其搭配能力、语法判断与更正能力、阅读速度和捕捉信息的能力。写作能力重点考查考生的思想观点、信息组织、  语言表达及语言逻辑,考查考生能否准确综合理解和非常得体地表达。

四、考试方式

为了有效地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既兼顾考试的科学性、客观性,又 考虑到考试的可行性,本考试采用多种试题形式,以保证考试的效度和信度。

五、考试主要内容

(一)阅读理解

1. 考试要求

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或中等难度的通用题材的语篇。能把握文章的 主要信息、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能掌握文章的大意和细节。

2. 考试形式

本部分采用多项选择题、正误判断题及语篇补缺等形式,由3篇阅读材料组成。

3. 考试目的

阅读理解部分考试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有关信息、对观点进行判断和组织信息的能力,考 核学生掌握相关阅读策略和技巧的程度。阅读速度不低于200词/分钟。

4. 选材原则

题材广泛,包括社会、科技、文化、经济、日常知识、人物传记等。

体裁多样,包括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广告、说明书、图表等。

(二)词汇及语法

1. 考试要求

词汇能力是语言的基本素材积累的综合体现,要求考生能具备的认知词汇量达到8000

词,同时要求具有4000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能力。语法能力是考查考生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的重要依据。

2. 考试形式

本部分客观试题包括:多项选择、同义近义词辨析选择、搭配选择等;主观试题包括: 文本语法找错改错题形式。

(三)英语写作

1. 考试要求

(1)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体裁的文章长度不同。文章要求体裁得当、观点明确、结构清晰、内容充实、逻辑连贯、语言准确,表达得体。


(2)写作速度为450-500词/60分钟。

2. 考试形式

本部分为主观试题,共两类作文题目,一类为应用文体写作,一类为通用文体写作。


213 翻译硕士日语

《翻译硕士日语》是为招收翻译专业硕士(MTI)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考  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考查考生的日语基础及其综合运用能力,评价的标准是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的日语  具有较高的水平。

《翻译硕士日语》考试大纲参照全国高校专业硕士教育培养方案要求作如下规定: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旨在科学地检验考生的日语水平,是为测试考生的基础日语能力而设立的,考试 的结果为外国语学院录取硕士研究生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考试性质

本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主要用来测试考生日语语言基础水平及使用日语进行书面表达 能力。从而了解考生的语言基础及交际策略,以便实现日语高效交际和沟通。

三、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阅读和写作等两大方面的能力。阅读能力包括词汇及其搭配能力、句型、 语法判断与更正能力、阅读速度和捕捉信息的能力。写作能力重点考查考生的思想观点、信息组织、语言表达及语言逻辑,考查考生能否准确综合理解和非常得体地表达。

四、考试方式

为了有效地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既兼顾考试的科学性、客观性,又 考虑到考试的可行性,本考试采用多种试题形式,以保证考试的效度和信度。

五、考试主要内容

(一)阅读理解

1. 考试要求

能读懂一般日本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或中等难度的通用题材的语篇。能把握文章的 主要信息、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能掌握文章的大意和细节。

2. 考试形式

本部分由多篇阅读材料组成,采用多项选择题、语篇补缺等形式。

3. 考试目的

阅读理解部分考察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有关信息、对观点进行判断和组织信息的能力,考 核学生掌握相关阅读策略和技巧的程度。阅读速度不低于300字/分钟。

4. 选材原则

题材广泛,包括社会、科技、文化、经济、日常知识、人物传记等。

体裁多样,包括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广告、说明书、图表等。

(二)词汇和语法

1. 考试要求

词汇能力是语言的基本素材积累的综合体现,要求考生具备的认知词汇量达到10000词以上。语法能力是考查考生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的重要依据,要求考生熟练使用句  型500个以上。

2. 考试形式

本部分客观试题包括:多项选择、同义近义词辨析选择、搭配选择、句型选择等;主观 试题包括:文本语法找错改错题形式。


(三)日语写作

1. 考试要求

(1)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体裁的文章长度不同。文章要求体裁得当、观点明确、结构清晰、内容充实、逻辑连贯、语言准确,表达得体。

(2)写作速度为500-600字/60分钟。

2. 考试形式

本部分为主观试题,共两类作文题目,一类为应用文体写作,一类为通用文体写作。


241 二外日语

《二外日语》是为招收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  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定应试者对二外日语的基础知识及  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其评价标准是高等院校非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日语  课程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确保被录取者具有一定的日语能力,以利于择优选拔。

《二外日语》考试大纲参照全国高校非日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特作如下规定: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旨在科学地检验考生对二外日语的基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为测试考  生的相关语言知识和理性思维能力而设立的,考试的结果为外国语学院录取硕士研究生提供  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考试性质

本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主要用来测试应试者对二外日语的基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掌握 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方式

为了全面、有效地考核应试者二外日语的基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确保 考试的科学性,本考试的60%采用四择一的客观性命题,剩下的40%为翻译题和作文题。本考试采用笔试的方式对应试者进行二外日语水平考试。

四、考试主要内容

本考试由日语基础知识运用、阅读理解、日译中和命题作文这几大部分组成,其中的日  译中是作为阅读理解的一个部分而出题的,目的在于测试考生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日语语  句,并以汉语予以正确表达的能力。

(一)日语基础知识运用

本部分不仅测试考生对用于日语语境中的语言要素的掌握程度,也测试考生对日语语段 特征的辨识能力等。

本部分是针对1篇约1000字符的日语文章提出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每题的

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二)阅读理解与翻译

本部分由A、B两大部分组成,测试考生的日语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

A部分包括4篇日语文章,每篇文章后设有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每题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B部分是1篇约1000字符的日语文章,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把文章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三)作文

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用日语撰写出1篇450-500字符的文章。


242 二外法语

《二外法语》是为招收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  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定应试者对二外法语的基础知识及  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其评价标准是高等院校非法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法语  课程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确保被录取者具有一定的法语能力,以利于择优选拔。

《二外法语》考试大纲参照全国高校非法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特作如下规定: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旨在科学地检验考生对二外法语的基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为测试考  生的相关语言知识和理性思维能力而设立的,考试的结果为外国语学院录取硕士研究生提供  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考试性质

本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主要用来测试应试者对二外法语的基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掌握 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方式

为了有效地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法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既兼顾考试的科学性、客观性,又  考虑到考试的可行性,本考试采用多种试题形式,以保证考试的效度和信度。本考试采用笔  试的方式对应试者进行法语水平考试。

四、考试主要内容

(一)词汇与结构

1. 考试要求:

该题重点测试考生的词汇,短语和语法结构知识。考生应能够识别符合句子上下文的词 汇,短语及正确的语法结构。

2. 考试形式:

采用单项选择题。题目测试词和短语的用法或特定语法结构。要求考生从每题四个选择  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词语用法和语法结构部分的目的是考核学生运用词汇、短语及语法  结构的能力。

(二)阅读理解

1. 考试要求:

考生应能读懂选自不同体裁和一般话题的文字材料。对所读材料,考生应能:

(1) 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

(2) 了解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3) 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论;

(4) 既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2. 考试形式:

采用单项选择题,由数篇阅读材料组成。阅读材料约含250个词。每篇材料后有若干道单项选择题。学生应根据所读材料内容,从每题的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三)翻译

1. 考试要求:

本题重点测试考生法汉互译的能力。考生应能对给定法文或中文单句/段落进行翻译,译文要涵盖源文的全部信息,使用正确的词汇、短语及句子结构,并通顺流畅。

2. 考试形式:

本部分为主观试题,分为汉译法和法译汉两个部分。考生需要将所给将中文单句翻译成 法语,将法文段落翻译成汉语。译文应准确,通顺。

(四)写作


1. 考试要求:

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规定时间内写出150个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义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

2. 考试形式:

本部分为主观试题,共一个作文题目。


243 二外英语

《二外英语》是为招收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日语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在二外英语词汇、语法结构、  阅读能力、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写作和翻译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外英语》考试大纲参照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特作如下规定: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旨在科学地检验考生的英语水平,是为测试日语专业考生的二外英语能力而设立 的,考试的结果为外国语学院录取硕士研究生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考试性质

本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考试范围包括阅读、词汇、语法知识、翻译和写作等多方面的 知识和技能,主要用来测试应试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三、考试范围

本考试内容是英语语言水平考试。重点考核考生英语的读、写、译的能力,考核学生运 用英语获取并表达信息的综合能力。

四、考试方式

为了有效地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既兼顾考试的科学性、客观性,又  考虑到考试的可行性,本考试采用多种试题形式,以保证考试的效度和信度。本考试采用笔  试的方式对应试者进行英语水平考试。

五、考试主要内容

(一)阅读理解

1. 考试要求:

考生应能读懂选自各类书籍和报刊的不同体裁和一般话题的文字材料(生词总量不超过所读材料总词汇量的 3%)。对所读材料,考生应能:

(1) 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

(2) 了解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3) 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论;

(4) 既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2. 考试形式:

采用多项选择题,由数篇阅读材料组成。阅读材料约含1600个单词。每篇材料后有若干道多项选择题。学生应根据所读材料内容,从每题的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3. 考试目的:

阅读理解部分考核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考核学生掌握相关阅读策略和技 巧的程度。阅读速度不低于70词/分钟。

4. 选材原则:

体裁多样,包括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等。题材广泛,包括社会、科技、文化、经济、  日常知识、人物传记等。

(二)完形填空


1. 考试要求:

此部分试题测试学生对具体语境中的语言要素(包括词汇,表达方式和结构)的掌握程度,也测试考生对语段特征(如连贯性和一致性等)的辨识能力。考生应能根据所选文章的  上下文和所具备的词汇、语法及篇章知识补全文章中的空缺。

2. 考试形式:

在一篇题材熟悉、难度适中的短文(约250词)中留有空白,每个空白为一题,每题有四个选择项,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最佳答案,使短文的意思和结构恢  复完整。填空的词项包括结构词和实义词。

(三)词汇与结构

1. 考试要求:

该题重点测试考生的词汇,短语和语法结构知识。考生应能够识别符合句子上下文的词 汇,短语及正确的语法结构。

2. 考试形式:

题目测试词和短语的用法或特定语法结构。要求考生从每题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最佳  答案。词语用法和语法结构部分的目的是考核学生运用词汇、短语及语法结构的能力。考试  范围包括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词汇表及语法结构表一级至四级的全部内容。

(四)翻译

1. 考试要求:

本题重点测试考生英汉互译的能力。考生应能对给定英文或中文单句进行翻译,译文要 涵盖源文的全部信息,使用正确的词汇、短语及句子结构,并通顺流畅。

2. 考试形式:

本部分为主观试题,分为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部分。考生需要将所给英文翻译成汉语或 将中文译为对应的英文。译文应准确,通顺。

(五)写作

1. 考试要求:

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写出150 个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义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

2. 考试形式:

本部分为主观试题,共一个作文题目。




一、评价目标

354 汉语基础


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汉语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汉 语语言分析能力。

二、考试内容

汉语基础考试由“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汉语应用能力”和“汉语语言分析”三部  分组成。

(一)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1.语言学基础;2.汉语概况;3.现代汉语语音;  4.现代汉语词汇;5.现代汉语语法;6.汉字;7.古代汉语

(二)汉语应用能力

汉语应用能力考试测试以下内容:1.辨音和标音能力;2.字形、字义辨别能力及汉字书  写规范;3.词汇、语法规范;4.文言文阅读理解


(三)汉语语言分析

汉语语言分析考试测试以下内容:1.语音分析;2.词义分析;3.语法分析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约  80分,汉语应用能力约40分,汉语语言分析约30分。


357 英语翻译基础

《英语翻译基础》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考试科 目,旨在考查考生的英汉互译实践能力能否达到进入MTI学习阶段的要求。《英语翻译基础》考试大纲作如下规定: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旨在科学地检验考生的英汉互译实践能力,考试结果为外国语学院录取MTI硕士研究生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考试性质

本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以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三、考试范围

本考试将涵盖对MTI 考生入学应具备的英汉双语理解、表达与转换能力的考核。四、考试方式

本考试采用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英汉、汉英转换能力。为了有效考核学生的翻译能力,同时保证考试的效度和信度,本考试采用笔试的方式。

五、考试主要内容

1. 考试要求:要求应试者具备英汉语篇互译的基本技巧和能力;了解中国和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译文忠实、通顺,无明显误译、漏译。

2. 考试形式: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所给的四篇文章,其中英译汉和汉译英各两篇,英译汉每篇约250~350 个单词,汉译英每篇约150~250 个汉字,考试时间共180 分钟。


359 日语翻译基础

《日语翻译基础》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考试科 目,旨在考查考生的日汉互译实践能力能否达到进入MTI学习阶段的要求。《日语翻译基础》考试大纲作如下规定: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旨在科学地检验考生的日汉互译实践能力,考试结果为外国语学院录取MTI硕士研究生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考试性质

本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以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三、考试范围

本考试将涵盖对MTI 考生入学应具备的日汉双语理解、表达与转换能力的考核。四、考试方式


本考试采用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日汉、汉日转换能力。为了有效考核学生的翻译能力,同时保证考试的效度和信度,本考试采用笔试的方式。

五、考试主要内容

1. 考试要求:要求应试者具备日汉语篇互译的基本技巧和能力;了解中日两国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译文忠实、通顺,无明显误译、漏译。

2. 考试形式: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所给的四篇文章,其中日译汉和汉译日各两篇,日译汉每篇约350~600字,汉译日每篇约150~250 字,考试时间共180 分钟。




一、考试性质

431 金融学综合


《金融学综合》是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

《金融学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 应用型、复合型的金融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与金融学和公司财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

力。

三、考试分值与内容

本科目满分150分,其中,金融学部分为90分,公司财务部分为60分。

(一)金融学

1. 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的职能与货币制度国际货币体系

2. 利息和利率利息

利率决定理论利率的期限结构3.外汇与汇率 外汇

汇率与汇率制度币值、利率与汇率汇率决定理论

4. 金融市场与机构金融市场及其要素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衍生工具市场

金融机构(种类、功能)

5.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6.现代货币创造机制存款货币的创造机制中央银行职能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7. 货币供求与均衡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供给货币均衡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8.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

9. 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收支

国际储备

国际资本流动10.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理论巴塞尔协议金融机构监管金融市场监管

(二)公司财务1.公司财务概述什么是公司财务财务管理目标2.财务报表分析会计报表

财务报表比率分析3.长期财务规划 销售百分比法

外部融资与增长4.折现与价值 现金流与折现 债券的估值

股票的估值5.资本预算投资决策方法增量现金流净现值运用

资本预算中的风险分析

6. 风险与收益

风险与收益的度量


均值方差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无套利定价模型

7.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贝塔(β)的估计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

8. 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有效资本市场的形式有效市场与公司财务9.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资本结构

MM定理

10.公司价值评估

公司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三种方法的应用与比较





一、考试目标

432 统计学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统计学》考试是为高等 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应用统计硕士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 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 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统计专业人才。

考试要求是测试考生掌握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一些基本统计方法。具体来 说,要求考生:

1. 掌握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基本方法。

2. 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掌握基本的概率论知识。

4. 具有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的基本能力。二、考试形式和试卷涵盖范围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允许使用计算器(仅仅具备四则运算和开方运算功能 的计算器),但不得使用带有公式和文本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三)试卷涵盖范围

统计学理论基础、概率论理论基础、统计学应用分析三、考试内容

(一)统计学

1. 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2.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3. 数据的预处理。

4. 用图表展示定性数据。

5. 用图表展示定量数据。

6. 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的水平:平均数、中位数、分位数和众数。

7. 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的差异:极差、标准差、样本方差。

8. 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

9. 一个总体和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10. 样本量的确定。

11.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12. 一个总体和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13.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14. 单因子和双因子方差分析的实现和结果解释。

15. 变量间的关系;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的差别。

16. 一元线性回归的估计和检验。

17. 用残差检验模型的假定。

18.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19. 多元线性回归的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检验;

20. 多重共线性现象。

21. 时间序列的组成要素。

22. 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

(二)概率论

1. 事件及关系和运算。

2. 事件的概率。

3. 条件概率和全概公式。

4. 随机变量的定义。

5.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分布函数;离散型均匀分布、二项分布和泊松 分布。

6.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均匀分布、正态分布和指数 分布。

7. 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8. 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与方差。





一、考试性质

433 税务专业基础


税务专业基础是全国税务硕士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专业基础科目。 二、考试目标

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 评考生在税务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通过具体考查考生对税收基础理论、中国税制实务与税收管理制度的掌握与运用,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 素养、较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的税务专业人才。

本考试旨在记忆、判断和运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税收学原理、中国税制实 务、中国税收管理制度和国际税收理论与实务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


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 熟悉记忆:对税收理论与制度规定的记忆方面的考核。

2. 分析判断:用税收基本理论与制度规定来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

3. 综合运用:运用所学的税收理论和制度规定来综合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答题方式

本科目的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答题卡和答题纸组成,选择题和判断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 上,其他题目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考生不得携带具有存储功能的计算器。3.试卷结构

税收学原理的考核比例约为30%; 中国税制实务的考核比例约为40%;

国际税收理论与实务的考核比例约为15%;中国税收征管制度的考核比例约为15%。 4.考试题型

(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判断题

(4) 简答题

(5) 计算与分析题

(6) 论述题四、考试内容

(一)税收学原理1.税收的起源与发展

国家、财政与税收的产生我国税收的起源与发展西方税收的起源与发展21世纪全球税制改革趋势

2. 税收的涵义和正当性税收的概念

税收的正当性

税收的形式特征和本质特征一般税收与特别税收

所得税、消费税与财产税直接税与间接税

中央税与地方税

比例税、累进税与累退税3.税收原则

亚当•斯密和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税收的效率原则(中性原则和矫正原则)税收的公平原则(量益原则与量能原则)


税制改革的目标税制改革的原则

4.税收负担及其转嫁与归宿税负的概念、分类与衡量指标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与方式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宏观税负的衡量指标

宏观税负问题的解决5.税收效应

税收效应的概念和分类

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收的宏观(总量)效应和微观(结构)效应税收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

6. 税制结构

税制结构的概念、分类和特点税制结构的决定因素

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税制结构分析重复征税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7. 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关系

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的一般原则

中央和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划分的历史和现实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的划分

税收管理机构设置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地方税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8. 税收法治

税收法治的概念和意义税收法治建设的内容

世界税收法治建设的历史发展中国税收法治建设的进展与方向

(二)中国税制实务1.税制要素及税收分类纳税义务人

代缴义务人

征税对象及其分类

税率的概念、类型及意义纳税时间及其类型

纳税地点及其意义

税收优惠(税式支出)的特征和基本类型中国税制框架和税种分类

2.货物与劳务税基本理论及制度规定货物与劳务税的性质、分类及其正当性增值税基本理论及制度规定

消费税基本理论及制度规定


关税基本理论及制度规定

车辆购置税的基本理论与制度规定资源税的基本理论与制度规定

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基本理论与制度规定印花税的基本理论与制度规定

土地增值税的基本理论与制度规定契税的基本理论与制度规定

环境保护税的基本理论与制度规定

我国货物与劳务税制度的问题及其改革3.所得税基本理论及制度规定

所得税的性质、分类及其正当性企业所得税基本理论及制度规定个人所得税基本理论及制度规定

我国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4.财产税制度基本理论及其制度规定

财产税的性质、分类及其正当性房产税的基本理论与制度规定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基本理论与制度规定耕地占用税的基本理论与制度规定

车船税的基本理论与制度规定船舶吨税的基本理论与制度规定我国财产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三)中国税收征管制度1.税收征管概论

税收征管的概念、目的与原则税收征管制度的特点

我国税收征管模式改革2.税收征管制度

税务登记管理制度及其改革纳税申报制度及其改革

税款征收制度及其改革税务稽查制度及其改革税收风险控制及其改革税务行政处罚及其改革税收刑事制度及其改革

税务争议处理制度及其改革3.纳税服务

纳税人权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纳税服务的机构设置

纳税服务的主要内容和方式纳税服务的绩效评价

4.税收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大数据与税收管理

互联网+税收管理


税收透明度

数字经济和数字税收管理

(四)国际税收理论与实务确定税收管辖权的原则

国际税收协定

居民身份确认规则

非居民各项所得的征税权分配规则

避免双重征税的办法及外国税收抵免制度国际逃避税及其防范措施

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行动计划(BEPS)的内容及其发展动向国际税收竞争与协调

国际税收征管互助与合作

(上述考试内容涉及相关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变动的,时间范围截止到2020年10  月底前。2020年11月后生效的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内容,不纳入考试范围。)





一、考试性质

434 国际商务专业基础


《国际商务专业基础》是国际商务硕士(MIB)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试要力求反映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专业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跨文化沟通以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国际商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 综合运用分析和解决国际商务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本科目满分150 分,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全国统一考试。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 分钟。

四、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论第二节要素禀赋论

第三节贸易保护理论第四节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政策与壁垒第一节关税措施

第二节非关税措施第三节国际贸易摩擦

第四节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环境保护政策第三章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第一节货物贸易及其类型


第二节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

第三节技术贸易与国际劳务合作第四节国际贸易的创新方式

第四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欧美亚第三节其他区域自由贸易安排

第四节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第二部分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第一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第二节水平与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第三节跨国公司发展及其主要类型第四节中国式跨国公司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决策第一节对外直接投资的选址决策第二节对外直接投资的时机决策第三节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决策

第三章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与东道国效应第一节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利益和代价第二节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效应

第三节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府行为第四节国际企业与政府的议价能力

第三部分国际金融

第一章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第一节金本位制度

第二节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三节浮动汇率制度

第四节国际货币体系及其改革第五节人民币汇率改革

第二章外汇市场、外汇业务与风险第一节外汇市场与外汇业务第二节汇率决定

第三节外汇风险第三章国际金融市场

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概述第二节货币市场

第三节债券市场第四节股权市场

第四章国际金融危机

第一节90 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第二节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务环境第三节国际金融创新

第四节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第四部分国际商务环境与运营第一章国际商务环境

第一节国际商务文化环境

第二节政治、法律和商业伦理第二章国际营销

第一节目标市场选择第二节营销管理

第三章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第一节国际物流定义与问题

第二节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第四章国际会计与税收

第一节跨国间主要会计差异第二节国际税收

第五部分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产业结构

第一节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第二节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第三节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发展第四节产业结构优化

第二章产业结构政策

第一节产业结构概述

第二节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第三节幼小产业的扶植政策第四节衰退产业的调整政策

第三章市场结构

第一节市场结构的含义第二节市场集中度

第三节产品差异化与广告第四节进入壁垒

第四章市场行为:企业定价第一节基本定价策略第二节价格歧视

第三节限制性定价第四节掠夺性定价





一、考试目标

435 保险专业基础


《保险专业基础》是保险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考试大纲根据 保险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了解考生对于经济学、金融学和保险学相关 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制定。

二、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满分为150 分,由经济学、金融学基础和保险学原理构成,其中经济学占40%、金融学基础占20%、保险学原理占40%。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经济学的考试范围(占总分40%)

(一)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1. 需求与需求函数,需求定律,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的变化;

2. 供给与供给函数,供给量的变化与供给的变化;

3. 弹性的定义,点弹性,弧弹性,弹性的几何表示;

4.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

5. 市场均衡的形成与调整,市场机制的作用;

6. 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1. 效用的含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效用的基本假定;

2.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 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与消费者均衡;

4.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三)生产理论

1. 生产函数,短期与长期,边际报酬递减法则;

2. 总产品、平均产品与边际产品,生产的三阶段论;

3. 等产量线、等成本线与生产者均衡,生产的经济区;

4.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ES 生产函数。

(四)成本理论

1. 会计成本与经济成本,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

2. 短期成本函数与短期成本曲线族;

3. 长期成本函数与长期成本曲线,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规模报酬的测度与 变化规律;

4. 长期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成本曲线与生产函数的关系。

(五)宏观经济学基础1.国民收入核算;

2. GDP 的概念与核算范围;

3. GDP 的三种计算方法;

4. GDP 与GNP 的关系。

第二部分金融学基础考试范围(占总分20%)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

1. 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态变迁;

2. 货币的本质及形式;

3. 货币的职能;

4. 货币制度构成要素;

5. 货币制度类型。

(二)信用

1. 信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含义、特点和作用;;

2. 信用工具的种类及特点;

3. 信用对经济的影响;

4. 利息率的定义及种类;

5. 决定和影响利息率变化的因素;

6. 利率的作用。


(三)金融市场

1. 金融市场的概念、基本要素及分类;

2. 金融市场的功能;

3. 各类货币市场上的交易活动;

4. 金融工具的种类及作用;

5. 资本市场上各类证券的发行与交易。

(四)金融机构

1. 金融机构的概念、种类;

2. 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3. 各类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和功能。

(五)货币政策

1. 货币政策的含义;

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3.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4. 货币政策工具;

5.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三部分保险学原理考试范围(占总分40%)

(一)风险与保险

1. 风险及其特征与类型;

2. 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风险处理的方法和可保风险的构成;

3. 保险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分类,商业保险与类似行为的联系和区别;

4. 保险基金;

5. 保险的职能与作用;

6. 保险的形成与发展。

(二)保险的基本原则1.最大诚信原则;

2. 可保利益原则,各类保险的可保利益;

3. 损失赔偿原则,被保险人请求损失赔偿的条件,保险人履行损失赔偿的限度, 代位追偿权的产生和行使的条件,委付的成立条件;

4. 近因原则;

5. 运用保险的基本原则解决实务问题。

(三)保险合同

1. 保险合同的概念与特点;

2. 保险合同的主体与客体;

3. 保险合同的形式与内容;

4. 保险合同的订立与有效性;

5. 保险合同的履行;

6. 保险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与争议处理;

7. 保险合同涉及的法律关系。

(四)保险经营

1. 保险经营的特点与原则;

2. 保险费率的构成与厘定、保险费的计算与保险金额的确定;

3. 保险展业与承保;

4. 保险赔偿与给付;


5. 保险准备金与偿付能力;

6. 保险经营涉及的财务指标及其测算。

(五)保险市场

1. 保险市场的构成,原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

2. 保险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3. 保险市场的组织形式;

4. 保险市场的管理,政府监管与行业管理的内容;

5. 我国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一、考试目标

436 资产评估专业基础


本项考试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工具; 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各类资产评估的基本内容;掌握财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分析方法。

二、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本大纲适用于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考试由经济学、资产评估学、 财务管理构成,三者考核分值均为50分,考卷满分为150分。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经济学

(一)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1. 需求与需求函数,需求定律,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的变化;

2. 供给与供给函数,供给量的变化与供给的变化;

3. 弹性的定义,点弹性,弧弹性,弹性的几何表示;

4.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

5. 市场均衡的形成与调整,市场机制的作用;

6. 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1. 效用的含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效用的基本假定

2.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 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与消费者均衡

4.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希克斯方法与斯卢斯基方法,吉芬商品

(三)生产理论

1. 生产函数,短期与长期,边际报酬递减法则

2. 总产品、平均产品与边际产品,生产的三阶段论

3. 等产量线、等成本线与生产者均衡,生产的经济区

4.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ES 生产函数

(四)成本理论

1. 会计成本与经济成本,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

2. 短期成本函数与短期成本曲线族

3. 长期成本函数与长期成本曲线,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规模报酬的测度与变化规

4. 长期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成本曲线与生产函数的关系

(五)宏观经济学基础

1. 国民收入核算

2. GDP 的概念与核算范围

3. GDP 的三种计算方法

4. GDP 与GNP 的关系


第二部分资产评估学部分的考试内容

(一)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

1. 资产评估的概念及特点

2. 资产的含义与分类

3. 资产评估的特定目的

4. 资产评估的价值类型

5. 资产评估的假设和原则

(二)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1. 市场法的原理和前提条件,运用市场法评估资产的程序,市场法中各项指标的估算

2. 成本法的原理和前提条件,运用成本法的程序,成本法中各项指标的估算

3. 收益法的原理和前提条件,运用收益法的程序,收益法中各项指标的估算

4. 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

(三)机器设备评估

1. 机器设备的定义及其分类,机器设备评估的特点和程序

2. 机器设备的核查和鉴定

3. 机器设备重置成本的构成和估算,机器设备的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 值及其估算

4. 运用市场法评估机器设备的基本步骤及比较因素分析

(四)房地产评估

1. 房地产的概念、特性、分类及评估程序

2. 房地产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3. 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假设开发法在房地产评估中的应用

(五)无形资产评估

1. 无形资产的概念、分类,价值特点和功能特性,影响无形资产评估价值的因素,无 形资产评估的程序

2. 无形资产评估中收益法应用及各技术经济指标的确定

3. 无形资产成本特性,无形资产评估中成本法的应用

4. 专利权评估和非专利技术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5. 商标权评估的方法

(六)流动资产评估

1. 流动资产评估的特点和程序

2. 材料评估、在产品评估、产成品及库存商品的评估

3. 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票据、待摊费用、预付费用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现金及 各项存款的评估

(七)长期投资及其他长期资产评估

1. 长期投资评估的特点和程序

2. 债券、股票的评估方法

3. 股权投资的评估方法

4. 作为资产评估对象的其他长期资产的界定,其他长期资产的评估方法

(八)企业价值评估

1. 企业价值评估的特点

2. 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范围及其评估程序

3. 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的应用

4. 企业价值评估资产基础法、市场法的应用

(九)资产评估报告

1. 资产评估报告的概念、类型、作用

2. 资产评估报告的基本内容

3. 资产评估报告的使用和利用

(十)资产评估准则

1. 中国制定资产评估准则的必要性

2. 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内容


第三部分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基本原理

1. 财务管理的概念、对象、内容及特点

2. 财务管理的目标

(二)货币时间价值

1. 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及作用

2. 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

3. 风险与报酬的含义,风险衡量

(三)财务分析

1. 财务分析的目的、步骤与意义

2. 基本财务报表

3. 财务分析方法与指标

(四)企业融资决策

1. 企业融资的动因、类型

2. 股票融资方式及其利弊

3. 债务融资方式及其利弊

4. 有效市场理论

(五)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

1. 不同融资方式的资本成本计算

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3. 资本结构理论

(六)资本预算与投资决策

1. 项目增量现金流计算与分析

2. 投资决策指标与利弊分析

(七)短期财务决策

1. 营运资本及其管理

2. 现金和有价证券管理

3. 应收账款管理

4. 存货管理

(八)利润分配与股利政策

1. 利润及其形成

2. 利润预测,盈亏临界点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3. 利润分配的原则、程序

4. 股利分配理论与股利政策类型





一、评价目标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与  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教学基础知识,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  解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二、考试内容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能力考试由“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  及语言教学”,“材料分析写作”三部分组成。

(一)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1.中国文化基础知识;2.外国文化 基础知识;3.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二)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1.教育学基础;2.心理学基础;3.   语言教学基础

(三)材料分析写作

材料分析写作部分测试以下内容:1.分析与实践能力;2.论文写作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试卷满分为150 分。其中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

基础知识约80 分,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约 30 分,材料分析写作约 40 分。


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是为招收翻译专业硕士(MTI)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  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较为全面考查考生的汉语书面表达能力,以及综合知识水平,以保证  被录取者的母语水平和综合知识储备具有较高的水平。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大纲参照全国高校翻译专业硕士教育培养大纲要求特作如 下规定: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旨在全面考查MTI考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综合知识储备,是为测试考生的汉语基础能力和知识面而设立的,考试的结果为录取MTI硕士研究生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考试性质

本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考试范围包括应用写作、通用文体写作和中外百科知识等三个 方面的能力。本考试主要用来测试应试者思维逻辑、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及知识面。

三、考试范围

本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中外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百科知识包括世界文明进程中的相关历史、文学、科技、哲学、社会文化等知识,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点及其具体内容的了解情况;汉语写作,包括一篇通用题材的写作和应用题材的写作。通用题材可以是不同的体裁,  如散文、议论文等等;应用题材,包括会议邀请函、新闻通讯稿、招聘启事等。

四、考试方式

本考试为笔试,要求考生对百科知识点进行解释,对应用文和通用文体能按文体格式规 范要求进行写作。

五、考试主要内容

(一)百科知识

1. 考试要求

要求具有全球视野,中外文明互鉴是选拔考生的必然要求。对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都有  了解和积累,尤其是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科技、文化的过去和现状  都应有所了解,并能就所给出的中外知识点进行解释。

2. 考试形式

本部分提供文本,文本内对知识点划线标识。要求对划线知识点进行解释。学生应根据 所提供的文本材料内容,凭自己的知识储备完成答题。

3. 考试目的

百科知识的考查是了解学生知识面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知识点解释的考查,不仅了解考  生的知识面的宽度,而且了解其对知识面真正背景的深度,同时也能了解考生对知识点的描  述能力。


4. 选材原则

题材广泛,包括社会、科技、文化、经济、时政知识、人物等。

(二)应用汉语写作

1. 考试要求

首先,要求能具备较强语体意识,即对应用文体有明确的认识。对应用文体的写作,要求符合应用文体的体例和行业要求。能非常得体地综合运用汉语表达策略,与读者进行高效交际和沟通;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地使用交际策略表达立场、情感与态度,没有语用失误。

2. 考试形式

应用文体写作采用行业案例,根据案例内容,完成长度约300个汉字的应用写作。

(三)通用文体写作

1. 考试要求

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各类体裁的文章,文章长度约800个汉字;要求思想观点突出、结构清晰、内容充实、逻辑性强、语言通顺得体。

2. 考试形式

通用写作题,共一个作文题目。


601 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考试是为招收数学各专业学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业务水平考试。它 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数学分析各项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思想和  方法。要求考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数学分析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三、考试主要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极限和函数的连续性

1. 考试主要内容

映射与函数;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连续函数、函数的连续性和一致连续性;R

中的点集、实数系的连续性;函数和连续函数的各种性质。

2. 考试要求

(1) 透彻理解和掌握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概念。掌握并能运用ε-N,ε-X,ε-δ语言处 理极限问题。熟练掌握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 熟练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性质,能够熟练运用两面夹原理和熟练掌握两个重要极限来处理极限问题。。

(3) 熟练掌握实数系的基本定理:区间套定理,确界存在定理,单调有界原理,

Bolzano-Weierstrass定理,Heine-Borel有限覆盖定理,Cauchy收敛准则;并理解相互关系。

(4) 熟练掌握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及相关的不连续点类型。能够运用函数连续的四则运算与复合运算性质以及相对应的;并理解两者的相互关系。函数连续性的定义(点,区间),  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理解单侧连续的概念。

(5) 熟练掌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定理、最值定理、介值定理;了解Contor

定理。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1. 考试主要内容


微分的概念、导数的概念、微分和导数的意义;求导运算;微分运算;微分中值定理; 洛必达法则、泰勒展式;导数的应用。

2. 考试要求

(1) 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理解函数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 熟练掌握函数导数与微分的运算法则,包括高阶导数的运算法则、复合函数求导法则,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理解单侧导数、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掌握导数的几何应用,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3) 熟练掌握Rolle 中值定理,Lagrange 中值定理和Cauchy 中值定理以及Taylor 展式。

(4) 能够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和凸凹性。

(5) 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不定式极限的方法。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1. 考试主要内容

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和微积分基本定理;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计算;定积分的应用;广 义积分的概念和广义积分收敛的判别法。

2. 考试要求

(1) 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会求初等函数、有理函数和三角有理函数的积分。

(2) 掌握定积分的概念,包括Darboux 和,上、下积分及可积条件与可积函数类。

(3) 掌握定积分的性质,熟练掌握微积分基本定理,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以及积分中值定理。

(4) 能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如下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 旋转体的体积与侧面积,平行截面面积已知的立体体积,变力做功和物体的质量与质心。

(5) 理解广义积分的概念。熟练掌握判断广义积分收敛的比较判别法,Abel 判别法和Dirichlet 判别法;积分第二中值定理。掌握广义积分的收敛、发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等概念;.能用收敛性判别法判断某些反常积分的收敛性。

(四)无穷级数

1. 考试主要内容

数项级数的概念、数项级数敛散的判别法;级数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函数项级数的 收敛和一致收敛及其性质、收敛性的判别;幂级数及其性质、泰勒级数和泰勒展开。

2. 考试要求

(1) 理解数项级数敛散性的概念,掌握数项级数的基本性质。

(2) 熟练掌握正项级数敛散的必要条件,比较判别法,Cauchy 判别法,D‘Alembert判别法与积分判别法。

(3) 熟练掌握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掌握交错级数的Leibnitz 判别法。掌握绝对收敛级数的性质。

(4) 熟练掌握函数项级数一致收敛性的概念以及判断一致收敛性的Weierstrass 判别法。Abel 判别法、Cauchy 判别法、Dirichlet判别法和Dini 判别法。熟练掌握函数项级数一致收敛性的性质及其应用。

(5) 掌握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的概念,包括Cauchy-Hadamard 定理和Abel 第一定理。

(6) 熟练掌握幂级数的性质。能够将函数展开为幂级数。理解余项公式。

(7) 掌握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与函数的傅里叶(Fourier)级数的概念与性质;能正确地叙述傅里叶级数收敛性判别法;能将一些函数展开成傅里叶级数并简单的应用。

(五)多元函数微分学与积分学


1. 考试主要内容

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全微分和偏导数的概念、重积分的概念及其性质、重积分的计 算;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反常积分的定义和判别。

2. 考试要求

(1) 理解平面及Rn 空间点集的基本概念,多元函数的极限,累次极限,连续性概念;了解闭集套定理,有限覆盖定理。掌握多元函数极限、连续与一致连续概念及其性质,偏导数、方向导数、高阶偏导数和全微分等概念以及和连续关系,会求多元函数的极限、偏导数方向导数、高阶偏导数和全微分。

(2) 掌握隐函数存在定理。会求隐函数的导数;会求曲线的切线方程,法平面方程,曲面的切平面方程和法线方程

(3) 会求多元函数极值和无条件极值,了解偏导数的几何应用。

(4) 了解可求面积、体积概念。熟练掌握重积分(包括广义的)、两类曲线积分和两类 曲面积分的概念与计算,会求图形的面积,体积及物体的质量与重心。

(5) 熟练掌握Gauss公式、Green 公式和Stoks公式及其应用。

(6) 形式微分。

(六)含参变量积分

1. 考试主要内容

含参变量积分的概念、性质。

2. 考试要求

(1) 熟练掌握含参变量常义积分的概念与性质以及应用。

(2) 熟练掌握变上限积分。

(3) Euler 积分。




一、考试目标

6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是为招收攻读哲学类的硕士学位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考查考生是否具有攻读上述学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理论基础和培养潜能。要求考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论述题5题,每小题30分,共150分。三、考试主要内容

1.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及其社会功能、哲学基本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产及其伟大变革

3. 意识的产生、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

4. 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实践与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的本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5. 物质生产与社会有机系统:物质生产、社会交往、社会有机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6. 人民群众与个人:历史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个人在历史上 的作用

7. 科学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 认识与思维方法:认识的本质、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认识的辩证过程、思维 方法

9. 真理与价值:真理、价值、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10.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价值、人的自由




一、考试目标

612 社会学与社会史理论


《社会学与社会史理论》考试是为招收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 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考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社会学硕士研究生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要求考生:

1. 比较全面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典理论和主要理论流派的思想脉络;

2. 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社会史的基本知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主要问题;

3. 具有一定的运用社会学与社会史理论知识进行概括归纳与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分析 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1. 名词解释:30分每题5 分

2. 简述题:60分每题 15 分

3. 论述题:60分 每题 20 分三、考试主要内容

(一)古典社会学部分:

1. 西方社会学产生的思想基础、理论渊源与社会思潮

2.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及其主要理论观点

3. 斯宾塞与进化论社会学主要构成

4.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

5. 涂尔干的经典社会学理论

6.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7.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二)现代社会学部分:

1. 功能主义理论的兴起及其理论来源

2.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帕森斯的宏观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默顿功能主义理论

3. 社会冲突理论:冲突理论的思想渊源、米尔斯的社会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的辩证冲 突理论、科塞的功能冲突理论

4. 交换理论:交换理论的思想渊源、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布劳的结构主义交 换理论、爱默森的社会网络交换分析、交换理论中的经济与博弈论

5. 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渊源、符号互动理论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符号 互动论后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问题


6. 现象学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背景、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

7. 本土方法论(俗民方法论):本土方法论的理论渊源、本土方法论的本质、加芬克尔的本土方法论、其他人的本土方法论研究

8. 社会批判理论:从马克思到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病态社会的诊断――马尔库塞的观点

(三)当代社会学部分

1. 新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及其特征、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卢曼的系统功能主

2. 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与沟通理论

3.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观点

4.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5. 理性选择理论

6. 柯林斯的社会冲突理论与互动仪式理论

7. 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理论

(四)社会学概论部分

1.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2. 社会的构成

3. 文化

4. 人的社会化

5.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6.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7. 社会制度

8.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9. 社区

10.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11.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及其类型、社会变迁理论

12. 全球化与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后发生型现代化

(五)社会史理论方法

1. 社会史定义与新社会史界定

2. 社会史的兴起与发展

3. 社会史研究领域

4. 社会史研究法

5. 社会史研究功能

6. 社会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7. 社会史史料学理论

8. 中国文献中的社会史史料

9. 外国文献中的社会史料

(六)中国社会史理论方法

1. 先秦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

2. 秦汉隋唐社会结构和组织

3. 先秦社会阶级与阶层

4. 宋元明清社会结构与组织

5. 中国封建社会主要阶级与阶层

6. 近代前期社会社会团体


7. 中国近代阶级与阶层

8.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方式

9.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

(七)中国历史理论

1. 先秦时期奴隶制的建立、发展和瓦解

2.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3. 秦汉至隋唐中央专制集权的建立和演变

4. 隋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5. 宋元明清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6. 宋元明清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

7. 宋元明清的文化与科技发展

8. 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及其历史作用

9.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10. 中国近代主要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




一、考试目标

613 中国语言文学综合


《中国语言文学综合》考试是为招收攻读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置的语言文学基础类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全面性地考察考生攻读上述学位所必需具备的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  运用能力及培养潜能。要求考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课的基础理论和各项知识点(本科水平),并能运用这些知识于语言文字的解释、分析及作品的阅读与评论之中。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

考试形式为闭卷,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试卷内容

1. 中国古代文学

2. 中国现当代文学

3. 古代汉语

4. 现代汉语

(三)题型结构

1. 填空题(30 分)

2. 名词解释(30分)

3. 阅读题(30 分)

4. 论述题(60 分)三、考试主要内容

包括大学本科阶段语言文学课基础而重要的知识点,古代汉语书面语的阅读与理解,现 代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综合,中国文学史著名作品,著名现象的领悟与论析。

(一)填空题

重点考察中文本科教学阶段对大纲所规定的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点的了解。共30题,每

题1分。

(二)名词解释

解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课的基本概念,要求回答准确简洁。 共6 题,每题5 分。


(三)阅读题

阅读相关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考察考生对中国语言文字及文学部分稍深层次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测量专业知识的宽度与深度。要求理解正确,分析恰当。共2题,每题15分。

(四)论述题

对某一语言现象或语言学领域影响较大的学派、一流作家作品或文学史上特别重大的问 题展开论析,要求立意明确、层次分明、论据充分,语言表达自然、通畅,较少语病。共4

题,每题15分。





一、考试目标

614 新闻传播史论


《新闻传播史论》考试是为招收学术型新闻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  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考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学术型硕士所必须的基  本理论、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要求考生:

1. 全面掌握新闻传播史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以及新闻传播史的发展及其规律;

2. 具有一定的运用新闻传播理论分析评判当前新闻传播业现状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及考试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1. 名词解释10 题,每小题 5 分,共计 50 分

2. 简答题4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40 分

3. 论述题2 题,每小题 30 分,共计 60分三、考试主要内容

(一)新闻史

1.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2. 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3. 外报在华的拓展与发展

4. 国人办报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

5. 民族报业的勃兴与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6. 自由新闻体制从确立到扭曲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

7.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8. 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报业的兴起

9.1927-1949年间国民党新闻业

10.1927-1949年间共产党新闻业

11.1927-1949年民营报业发展

12.1927-1949年日占区、上海租界的新闻业

13.社会主义新闻业的建立与曲折发展

14.30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闻业发展的跨越、成就、特点及其基本目标

15. 中国新闻媒介格局的战略转换与改革趋势

16. 党报权威的重树

17. 中国媒介的集团化、类型化及编营分离


18.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变革

19. 世界新闻媒体的产生与勃兴

20. 美英法德意日新闻业简史、现状及其特点

21. 当代西方著名媒体(包括通讯社、报纸、电视台及媒体集团)

(二)新闻学理论

1. 新闻学及新闻理论的意义

2.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发展新闻学

3. 新闻与新闻活动

4.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5. 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6. 新闻媒介的性质

7.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8. 客观主义理论、新新闻主义、公共新闻学

9. 客观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数据新闻

10.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11. 中外传媒体制与管理模式

12. 中外传媒业的经营管理

13. 新技术与新媒体

14. 传媒与社会

15. 新闻媒介的受众及受众调查

16. 新闻选择

17.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18. 中外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理念、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

(三)传播学理论

1. 传播、传播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2.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3. 传播符号及其意义

4. 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5.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商务传播、国际传播、政治传播

6. 大众传播

7.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8. 大众传播的受众观与理论

9. 传播效果研究

10.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1.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2.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一、考试目标

615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是为招收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  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考试考生是否具有攻读上述学位所必需的基  本素质、理论基础和培养潜能。要求考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1. 名词解释5 题,每小题12 分,共60 分

2. 简答题2 题,每小题15 分,共30 分

3. 论述题2 题,每小题30 分,共60 分

三、考试主要内容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3.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内涵。人类实践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

4. 物质世界的联系与发展: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与发展 的基本规律。

5.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6. 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决定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的内部矛盾。

7.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新形式。

8.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表现。

9. 如何看待近代西方民主制?

10.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11. 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区别在哪里?

12.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价值、人的自由。




一、考试要求

616 法学综合一


《法学综合一》要求考生对法理学、宪法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有较 全面的了解,并能利用基本原理对案例和社会现象进行分析。

二、考试主要内容

(一)法理学0.导论

(1) 法学的学科性质。

(2) 法学的历史。

(3) 实证的法律理论与规范的法律理论。

(4) 世界主要法学传统。

(5) 当代主要法学流派。

(6)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方法。

1.法律本体论

(1) 事实与规范的区分。

(2) 法现象及其基本特征;法的本质;法与法律的区别;法律与国家的关系、法律与强制的关系、法律与利益的关系、法律与意志的关系、法律与权威的关系;中外不同法学思  想流派关于法本质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本质的观点与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3) 法条与法律规范;法律规范的类型(规则、原则与概念);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性质、特点及冲突的解决;法律概念的性质与特征;概念与类型;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4) 法律形式、法律渊源、法律的分类、部门法、法律体系、公法与私法、当代中国 法律体系。

(5) 法律的效力、法律的效力层级、法律的效力冲突及解决、法律实效。

 2.法律关系论

(1) 法律关系及其特征、构成。

(2) 法律关系的变动。

(3) 法律关系的一般分类。

(4) 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内涵和特征;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内涵和特征;权力与责任关系 的内涵与特征;“以权利为基础”的法律观(权利本位论)评析。

(5) 法律责任、法律制裁、私立救济与公力救济。

3.法律价值论

(1) 法的价值的基本理论: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与德性论;马克思主义的 正义理论。

(2) 规范与价值的区分。

(3) 法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法与秩序、法与自由、法与效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与法律价值。

(4) 正义概念与类型:分配正义、交换正义、程序正义。

(5) 正义与法律的关系;当代中国社会的法律与正义。

4.法律运行论

(1) 法律的制定(制宪、立法、行政规制、判例、法典化(法典编纂)与法律汇编); 立法权、立法原则、立法体制、立法程序、立法技术;当代中国立法状况与问题。

(2) 法律的实施及其基本内涵;当代中国法律实施状况与问题。

(3) 法律的执行的涵义、特征及基本理论;执法与政府规制(政府权力的变迁、政府 与市场、政府规制与社会正义;当代中国的执法理论及执法实践。

(4) 法律的遵守的涵义、特征及基本理论;法治政府与有限政府;违法、违宪、公民 不服从;当代中国法的遵守状况与问题。

(5) 法律的适用的涵义、特征及基本理论;现代司法及其功能;司法与纠纷解决(纠纷解决及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司法与公正;当代中国的司法理念、司法体系、司法权、  审判权、检察权;当代中国的司法状况与问题。

(6) 法律监督的涵义、特征及基本理论;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体系、分类及监督实践。

(7) 法律职业及其基本特征、法律职业的类型与法律职业资格、法律职业伦理。

 5.法律方法论

(1) 法律解释及其种类、方法、目标、作用和基本理论。

(2) 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

(3) 法律推理及其意义、方法。

(4) 法律论证及其意义、方法。

(5) 法律修辞及其意义、方法。

(6) 法律教义学;法律与交叉学科方法的基本知识(法律经济分析、法律政治学、法 律社会学、法律大数据分析等)。

(7) 疑难案件。

6.法律社会论

(1) 社会学的法概念及其特征。

(2) 法律的起源、法律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法系、法律的继承、法律的移植、法律改 革、法律现代化、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法律、法律全球化。

(3) 法律系统与其它系统关系的一般理论;法与政治、法与经济、法与文化、法与科 技等社会现象间的关系;法律与生命、法律与性、法律与自然。

(4) 法律与社会行为、社会规范、社会互动合作;纸上的法律与行动中的法律。

(5) 法律与社会规范:法律与道德、法律与宗教、法律与习惯、法律与政策、法律与 人权。

(6) 法律与社会治理:法律制度与社会治理、人类历史上不同治理模式中的法律、法 治与依宪治国、法律与全球治理、法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宪法学

1. 宪法的基本理论

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包括宪法的概念、本质特征、渊源结构、基本原则、监督保障以及宪法的产生等内容;了解我国宪法的基本特点与产生发展过程,我国宪法的作用、效力,  以及宪法实施保障制度等问题;理解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与民主、宪法与法治、宪法与人权等的关系,结合我国实际与各国的宪法解释与实施保障制度,思考对我国现行宪法解释制度与实施保障制度的完善措施。

2. 国家的基本制度

掌握我国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包括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以及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的基本文化制  度的内容;熟悉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与分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国家结  构形式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特点。

3.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理论与内容,包括公民的内涵,公民与人民、国民、国籍  的联系与区别,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一般原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权利、基本权利  与人权的关系,以及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关系;知晓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演进  过程,特别是要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与保障制度,公民宪法权利受到侵  害时的宪法救济制度。

4. 国家机构

掌握国家机构基本理论与知识,包括国家机构的内涵、特征,国家机构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在联系;我国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监察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的性质、组成、任期、职权、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特别是理解我国的国家权力制约与西方国家权力制约的不同之处,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监督关系,以及行政机关、监察机关、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等问题。




一、考试性质与目的

617 基础英语与基础知识


《基础英语与基础知识》是为招收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专  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量考生的  英语运用综合能力以及他们对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和翻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评价的标准  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  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基础。考试结果为外国语学院录取硕士研究生提供重要参考  依据。


二、考试范围

本考试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测试和专业基础知识测试两部分。语言能力测试重点考查考生  的英语读、写、译能力;专业基础知识重点考查考生对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和翻译学基础  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本科目满分150 分,其中基础英语部分90分(阅读理解40分,英译汉与汉译英50分),基础知识60分。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四、考试主要内容

(一)基础英语

1.考试要求

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或中等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

能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能掌握文章的大意和细节。  具有一定的英汉双语转换能力,并能围绕特定语料做出分析评断和表达个人的观点。

2.考试形式

基础英语包括“阅读理解”、“英译汉”和“汉译英”三部分,其中的“阅读理解”部分由20 道多项选择题组成。阅读材料共约含4000 个单词,每篇材料后有若干道多项选择题。学生应根据所读材料内容,从每题的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英译汉”部分需要考生根据一段给出的约1000 单词语料,完成相关划线部分的翻译。“汉译英”部分需要翻译

150字左右的段落。

(二)基础知识

1. 考试要求

具备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语料的能力, 考生可根据拟报考方向进行有侧重的备考学习。具体要求如下:

(1) 英美文学

重点考查考生对英美文学史上的主要历史时期、流派、作家、作品、写作技法的了解和  熟悉程度,并要求考生能够据此以通顺、流畅的英语对相关作家、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和评论  阐释。

(2) 英语语言学

重点考查考生对语言学五大核心分支和跨学科语言学分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重要理论框架进行语料分析的能力。考试范围包括:(1)语言的性质;(2)语音学和音位学;

(3) 形态学与英语词汇学;(4)句法学;(5)语义学;(6)语用学;(7)社会语言学;(8)神经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9)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的关系;(10)历史语言学;(11)  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等。

(3)翻译学

重点考查考生对中外翻译史、重要翻译理论、基本概念和翻译现象的掌握,以及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阐释翻译语料的能力,同时考生需要掌握英汉双语转换的基本实践能力。

2. 考试形式

本部分全部采用简答题的形式,分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和翻译学3个方向。学生根据个人知识结构选做。


618 综合日语与日本概况

《综合日语与日本概况》是为招收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  的统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合理并有效地考查应试者的日语综合能力以及对日本历  史文化和日本文学等方面的基本了解和把握,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日语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应该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高的日语水平和对日本概况有基  本的认识和了解。

《综合日语与日本概况》考试大纲在参照全国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特 作如下规定:

一、考试目的

本大纲旨在科学、合理地测试应试者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日本历史文化和日本文 学的了解程度而设立,其考试结果为外国语学院录取硕士研究生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考试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考试范围包括综合日语和日本概况两大部分,综合日语部分主  要考试词汇、语法、阅读等三个方面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日本概况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日本  历史文化和日本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点和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三、考试方式

为了全面、有效地考核应试者日语综合能力以及对日本历史文化和日本文学的认知和把握程度,确保考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本考试采用主客观结合的命题方式;同时,  采用笔试的方式对应试者进行考试。

四、考试主要内容

(一)综合日语

1. 考试要求

(1) 能熟练掌握日语专业水平考试八级所要求的词汇并加以灵活运用。

(2) 具有扎实的日语语法基础,能辨别容易混淆的语法知识点,对日语语法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有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3) 能读懂日语各类题材的中等难度的文章,其中包括报刊杂志上的社论、书评、散文及文学作品等,同时并能掌握文章的大意和细节,分析所读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  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等。

2. 考试形式及时间

本部分命题由日语词汇、语法和阅读3个部分组成,考题形式为多项选择题和概述题。

(二)日本概况

1. 考试要求

(1) 对日本的历史文化和日本文学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熟知日本历史文化和文学史中的基本知识点、重要概念及重大事件。

(2) 对日本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演变轨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对相关问题有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

2. 考试形式

本部分命题主要涉及日本文学和日本历史文化等方面,题型为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 相结合的形式。




一、微观部分

801 经济学


1. 消费者选择理论:偏好、效用、优化选择与需求、斯勒茨基方程、跨期选择、不确定 性、消费者剩余

2. 生产者理论:技术、成本最小化、成本曲线、利润最大化与厂商供给

3. 市场结构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市场需求与行业供给、均衡与效率、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要素市场理论

4. 对策论(博弈论):战略式博弈、扩展式博弈、纳什均衡、重复博弈

5. 一般均衡理论:交换经济、生产经济中的一般均衡、交换经济中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 理、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6. 公共品、外部性和信息

二、宏观部分

1. 宏观经济指标

2. 经济增长理论:索罗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型

3. 失业、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

4. 总需求理论: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IS-LM 模型与总需求、财政、货币政策与总需

5. 总供给理论:粘性工资模型、价格错觉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粘性价格模型、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

6. 开放经济:国际收支、汇率、浮动和固定汇率下小国开放经济、国际利差

7. 宏观经济政策争论、政府债务与赤字

8. 基于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消费、投资、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9. 经济波动理论的新近发展


802 哲学综合(外国哲学、伦理学、中国哲学)

一、考试目标

《哲学综合》考试是为招收攻读哲学类的硕士学位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  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考查考生是否具有攻读上述学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理论  基础和培养潜能。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哲学的基本主张和理论。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1. 名词解释16 题,每小题5 分,任选10 题,共50 分

2. 简答题8 题,每小题15 分,任选4题,共60 分

3. 论述题4 题,每小题20 分,任选2 题,共40 分

三、考试主要内容

(一)外国哲学部分:

1. 经验论和唯理论:培根、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茨、巴克莱、休谟。

2. 法国启蒙运动:孟德斯鸠、卢梭

3.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二)伦理学部分:

1. 伦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伦理道德;伦理学基本问题;伦理道德的功能

2. 伦理分析工具:目的论:利己主义目的论,功利主义目的论;义务论:基于权利的义务论,基于正义的义务论;效率与公平:终极价值和基本权利,功利原则与公平原则,经济  效率原则与经济公平原则

3. 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与道德评价: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与特征,市场经济体制的伦理 基础:市场体制的伦理准则,平等交易的前提;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评价:市场体制的道德  优点,市场体制的道德缺陷,改进措施

4. 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组织的特征;企业的目的和利润:企业的社会目的,利润最大 化目的与企业的社会目的;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整体的社会责任,企业中各成员的社会责任

5. 不道德工商活动的伦理分析:伦理分析的基本逻辑程序:事实描述、道德评价与因果 分析;不道德工商行为的危害;不道德工商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6. 企业伦理建设战略:企业伦理战略:两种战略,“守法战略”的局限性,奉行“信誉战略”;企业的伦理价值体系:伦理框架,伦理政策;伦理价值体系的落实:组织协调,宣传沟通,榜样示范,应付外界的压力;对策的伦理评估:提出备选对策,伦理方面的评估

(三)中国哲学部分:

1. 先秦诸子:孔子的仁学、老子的哲学、庄子和孟子的哲学

2.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主题“有无之争”与“言意之辨”及其展开

3. 宋明理学:朱熹理学、王阳明心学及王夫之气学

4. 佛学基础:禅宗与华严宗




一、考试目标

803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为招收学术型社会学专业硕士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

《社会研究方法》考试目的是客观、公正、有效地考查考生是否全面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和统计分析的基本概念、知识、技巧及能力。要求考生:较为全面地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基  本概念、理论知识、研究过程、调查方法和技巧、资料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以及报告撰写技  巧;具备较强社会调查研究实践能力,初步具备独立的社会调查研究的设计能力、统计分析  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

1. 名词解释6 题,每题5 分,共30 分;

2. 简答题3 题,每题10 分,共30 分;

3. 计算题2 题,每题10 分,共20 分;

4. 论述题3 题,共70 分。

三、考试主要内容

1. 导论(社会调查及其历史发展、方法论、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研究假设的提出)

2. 选题与准备(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社会现象的测量、概念的操作化、研究 方案的设计)

3. 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涵义及原理、抽样设计及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抽样误差及 其控制)

4. 问卷法(问卷的基本结构、问卷的设计、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量表)

5. 访谈法(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访谈的步骤及技巧、调查会及电话访谈)

6. 观察法(观察法的特点与类型、观察法的实施)

7. 实验法(实验法的基本要素与逻辑、实验研究的特点与程序、实验设计、实验法的实施)

8. 文献法(文献、文献法及文献调查、文献资料的收集、文献资料的分析)

9. 调查资料的分析(调查资料的统计整理、资料的定性分析、资料的定量分析)

其中主要包括:(1)社会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总体与单位、标志与变量、指标与指标体系);(2)社会统计资料的搜集(统计误差);(3)社会统计资料的整理(统计分组的原则与标准、统计表、变量数列的编制、统计图);(4)集中趋势测量法(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几何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及其他);(5)离中趋势测量法(全距与四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相对离势);(6)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数学形式、标准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总体均值和成数的单样本检验,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小概率事件原理);(7)参数估计;

(8)相关与回归分析。

10. 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及其类型、调查报告的结构、调研报告的写作技巧与原则)

11. 社会调查综合应用能力




一、考试目标

804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考试是为招收攻读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  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主要考查报考考生对基本的文  学批评方法的掌握,以及综合运用所学古今中外文学理论,分析和评论文学作品内容深度和  审美价值的能力,尤其注重检验考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逻辑思路和语言表达等基本功  和素质。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1. 批评理论与方法(70分)

2. 作品评论写作(80 分)

按照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角度,评论给出或指定的某一二篇(部)作品或某文学现象。  

三、考试主要内容

文学评论一般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考题主要  涉及所学或应该了解到的中外文学理论、文学作品,包括批评理论与方法、作品评论写作两  部分。考试具体范围如下:

1. 批评理论与方法部分

(1) 形式批评

(2) 文化批评

(3) 性别批评

(4) 文体学批评

(5) 新批评与文本批评

(6) 结构主义、后解构主义与叙事学

(7) 心理批评

(8) 语言修辞批评

(9) 社会历史批评

2. 评论写作部分

要求考生对某作品思想内涵、创作特征、写作笔法等方面进行评析、论述;或要求考生分析、论述某作品的文化意蕴、审美特征、文学性、艺术性等。考生在评论作品时要注意视  角独特、广征博引、见解新颖、言之有物。




一、考试目标

805 新闻传播实务


《新闻传播实务》考试是为招收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基础科目,其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 新闻业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新闻业务知识与技巧进行采  访、写作、编辑与评论等业务。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 考试满分及考试时间

考试形式为闭卷,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 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新闻传播实务共 150 分,有以下四种题型:简答(30 分),分析、论述题(30 分),实务题(共90分,消息写作35分,评论55分)。

三、考试主要内容

(一)新闻采访

1. 新闻采访的定义、特点、方式以及新闻采访报道的基本要求。

2. 新闻采访中的感知与判断。新闻价值、新闻敏感、新闻政策。

3. 新闻采访活动的策划与准备过程,新闻采访的阶段,新闻采访的深入与过渡。

4. 人物与事件类新闻采访、时事与政治类新闻采访、文艺与体育类新闻采访、经济与科 技类新闻采访、社会生活类新闻采访等采访活动的基本特点、要求与技巧。

(二)新闻写作

1. 消息的形式和结构。

2. 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的定义、特征与写作。

3.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征、新媒体技术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4. 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策划及制作。

5. 数据新闻的特点与制作。

(三)新闻编辑

1. 媒体融合时代的编辑再造。

2. 编辑策划的基本范畴、原则。

3. 编辑的把关功能。

4. 网络新闻编辑、数据新闻编辑。

(四)新闻评论

1. 新闻评论选题的价值、意义、来源等,新闻评论选题的标准和经验。

2. 新闻评论的基本结构、新闻评论的标题制作方法、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新闻评论的 文风变化。

3. 新闻评论的主要文体,为新闻报道配置评论,新闻述评的定义、功能等。

(五)媒介经营管理

1. 传媒市场和经营的特征。

2. 传媒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价值链。

3. 影响传媒的经济因素。

4. 媒体、广告客户和广告。

5. 传媒市场的竞争。

6. 资本市场和传媒公司。

7. 大型传媒公司的发展。




一、考试目标

8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招收攻读哲学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硕士学位研  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考查考生是否具有攻读  上述学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理论基础和培养潜能。要求考生: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等等。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1. 名词解释6 题,每小题8 分,共48 分。

2. 简答题4 题,每小题13 分,共52 分。

3. 论述题2 题,每小题25 分,共50 分

三、考试主要内容

1.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依靠力量和革命道路的有关论述。

2.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理论根据。

4. 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性的关系。

5.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观有着 本质上的区别。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7.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8.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9.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0.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1.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807 金融学基础

“金融学基础”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宏观金融(国际金融与货币银行 学)、微观金融(投资学与公司金融)三部分,各部分各占比三分之一。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一、消费者行为:预算约束、消费者偏好与效用函数、消费者最优选择、需求、斯勒茨 基方程、消费者剩余

二、不确定性:期望(预期)效用函数、风险规避、风险性资产

三、生产者行为:技术、成本最小化、成本曲线、利润最大化、企业供给

四、竞争性市场:市场需求、行业供给、短期均衡、长期均衡、经济租金、竞争性市场 中的税收与税负转嫁

五、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定价、价格歧视、自然垄断、寡头产量竞争、产量合谋、产 量领导者模型、价格领导者模型

六、博弈论基础:支付矩阵、纳什均衡、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七、一般均衡:交换经济均衡、帕累托有效、均衡与效率(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福利 经济学第二定理)

八、外部性与公共品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核算与国民收入恒等式

二、IS-LM模型

1.收入与支出;2.IS-LM  模型;3.IS-LM 模型中的财政、货币政策;4.开放经济下 IS-LM

模型政策效应分析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

1.总供给与总需求;2.失业与通货膨胀

四、经济增长

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2.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五、消费

1. 持久性收入消费理论

2. 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行为

六、投资

1.基本投资理论;2.投资的Q 理论七、经济周期

1.价格错觉模型;2.实际经济周期模型;3.粘性价格模型八、宏观经济政策争论

1.积极与消极政策;2.政策时滞与政策效应;3.规则与相机抉择国际金融部分:

一、国际收支及宏观经济均衡

1. 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各种国际收支理论

2. 国际收支分析方法、国际收支性质上的不平衡及其成因、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3. 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吸收论、乘数论和货币论

4. 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方法及其效能

5.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部与外部均衡、米德冲突、丁伯根法则和政策分配原则、斯旺模 型和蒙代尔模型

6. 中国的国际收支

二、外汇、汇率及汇率制度

1. 外汇的概念及货币的可兑换性、汇率的标价方法及货币的升值与贬值、汇率种类、外 汇风险、外汇市场的概念、主要的外汇交易

2. 汇率的决定基础、各种汇率决定理论、各种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防范方法

3.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购买力平价论、利率平价论、货 币论(灵活价格货币模型和粘性价格货币模型)、资产组合论

4. 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及中间汇率制度

5. 最优货币区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三元难题、外汇干预

6. 中国的汇率制度

三、国际储备和国际货币体系

1. 国际储备的内涵、国际清偿力、国际储备的规模与结构管理

2. 多种货币储备体系的成因和特点

3. 国际金本位制度和储备货币本位制度的运作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崩溃、 买加体系的成因、欧元区的形成和发展

4. 中国的国际储备管理和人民币国际化

四、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

1. 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构成、发展过程

2. 国际资本市场的涵义和优势

3. 国际货币市场以及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经营活动、优劣及其影响

4. 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类型和动因、国际中长期资本流动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形式和

特点

5. 货币危机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因、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基本机理和经济影响 货币银行学部分:

一、货币、信用与利息

1. 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货币的层次

2. 信用:信用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信用的基本形式、各种主要的信用工具、信用的作用

3. 利息与利率:利息本质的理论、利率的种类、利率的作用、利率的决定、利率的结构 

二、金融市场

1.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分类、金融创新

2. 货币市场:特征、主要工具

3. 资本市场:特征、主要工具

4. 其他金融市场与工具:金融衍生产品及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三、金融机构体系

1. 商业银行:产生与发展、主要业务、经营管理、巴塞尔协议

2. 投资银行:产生与发展、主要业务、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3. 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型、契约型、投资型、政策型

4. 中央银行:产生与发展、主要业务、性质与地位、职能与作用

5. 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表现、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主要措施 

四、货币理论与政策

1. 货币供给:商业银行存款创造、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乔顿模型、内生性与外生性

2. 货币需求: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传统货币数量说、流动性偏好理论及其发展、现代

货币数量说

3.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菲利普斯曲线、单一规则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4.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度量、成因与治理、通货紧缩

5. 金融与经济发展:金融抑制、金融发展投资学部分:

一、证券市场和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

1. 基本概念、证券市场的要素及运行

(1) 证券、投资、金融市场、各类金融工具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2) 证券市场主体、证券市场中介

(3) 证券发行与交易的方式和运行规则

2. 证券投资收益和风险

(1) 证券投资收益和风险的种类

(2) 各种收益率的计算

(3) 投资风险的衡量

二、证券投资组合管理

1.多样化与组合构成

(1) 有效集及无差异曲线

(2) 最佳资产组合的选择和投资分散化

2. 有效市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1) 有效市场理论

(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3. 因素模型与套利定价理论

(1) 因素模型

(2) 套利定价理论

4. 资产配置

三、投资工具分析和投资业绩评估

1. 股票、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

(1) 股票定价模型与股票投资分析

(2) 债券定价分析与债券组合管理

(3) 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与管理

2. 期权和期货

(1) 期权和期货的原理、功能及品种

(2) 期权定价模型与期货价格决定

(3) 期权和期货的交易机制、交易策略

3. 投资绩效评估公司金融部分:

一、公司概论与资本预算

1. 公司概论:

公司制企业、公司治理、公司目标、净营运资本、财务现金流量、杜邦分析

2. 资本预算:

净现值、年金、永续年金、永续增长年金、增长年金、股利折现模型、股利增长模型、二阶段股利模型、NPVGO模型、投资回收期、内部报酬率、盈利指数、约当成本法

3. 风险分析与资本预算:

决策树、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实物期权二、资本结构与股利政策

1. 资本结构:

MM定理、有税收的MM定理、财务困境成本、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2. 杠杆企业的估值:

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APV估值模型、FTE估值模型、WACC估值模型

3. 股利政策:

股利支付方式、股利政策类型、股利无关理论、股票回购

4. 长期融资:

IPO折价之谜、私募股权资本、长期负债发行、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银团贷款、融资租赁、经营租赁

三、短期财务规划、现金管理与信用管理


1. 短期财务规划:

经营周期、现金周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可持续的增长

2. 现金管理与信用管理:

鲍莫尔模型、最优信用政策、平均收款期四、企业并购、破产与重组收购兼并协同效应、购买法、和解与破产、破产概率的Z值模型五、跨国公司金融

1. 国际公司资本成本与结构

分割市场下的权益资本成本、一体化市场下的权益资本成本、汇率变化对债务成本的影响、国际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国际公司资本预算

2. 国际税收环境与跨国经营

税收管辖权、税收递延与抵扣、国际避税策略、转移定价

3. 国际证券组合投资

国际证券组合投资渠道、本国偏好之谜


一、考试目的

8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试是为招收统计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  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考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统计学硕士研究生所必须的基本素  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要求考生:比较全面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  的概率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运用统计学模型分析实际数据和解释分析结果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涵盖范围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涵盖范围统计学、概率论。

三、考试主要内容

(一)概率论

1. 事件及关系和运算、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和全概公式、古典概率;

2. 概率空间、Borel 集、随机变量的定义;

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分布函数;

4.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

5. 条件分布、边际分布、条件密度函数、条件期望;

6. 矩母函数(特征函数)基本性质;

7. 随机变量及其函数的期望与方差;

8. 协方差、相关系数;

9. 以分布收敛、以概率收敛、几乎处处(a.s.)收敛、均方收敛;

10. 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及其应用。

(二)统计学

1. 样本空间、样本;

2. 用图表展示定性数据,用图表展示定量数据;

3. 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的水平:平均数、中位数、分位数和众数、顺序统计量;

4. 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的差异:极差、标准差、样本方差、均方误差;

5. 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矩估计、极大似然估计;

6. 点估计的评价标准(相合性、无偏性、有效性);

7. 最小方差无偏估计;

8. 区间估计;

9. 假设检验。

一、考试要求

809 法学综合二


《法学综合二》要求考生对民法、民事诉讼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有 较全面的了解。

二、考试主要内容

(一)民法学

掌握民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我国民事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主要内容如下:

1. 民法总论:熟悉掌握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和运用;民事权利的分类及其意义;民事法 律行为和代理制度;诉讼时效;掌握我国民法的自然人制度、法人制度。

2. 物权:熟悉掌握物权的分类、效力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熟悉掌握我国物权法关于物 权取得和变动、所有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共有、善意取得、占有等相关法律制度;掌握  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类型和效力。

3. 债权:熟悉掌握债的分类、债的履行、债的保全和担保、债的转移和消灭的法律规定; 掌握不当得利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构成要件和法律效力;掌握合同的订立、格式条款的特殊规则、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的成立条件和效力。熟练掌握合同解除的条件及其效力,  情事变更原则。熟练掌握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和免责事由,各种违约责任形式的适用条件及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规则,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和赔偿范围。了解我国主要有名合同的法律规定。

4. 人身权:熟悉掌握人身权的类型和法律保护规则;掌握一般人格权的内容、功能和法 律保护;了解各种具体人格权的含义、内容和法律保护。

5. 侵权责任:熟悉掌握侵权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以及无 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行为与责任的法律特征、侵权责任的免责和减轻责任的事由以及责任竞  合规则、侵权责任中连带责任的承担。了解各类特殊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二)民事诉讼法学

掌握民事诉讼法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熟悉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主要内 容如下:

1. 绪论: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征;民事诉讼法的含义;民事诉讼法的各项基本原则的内涵、意义及在民事诉讼法中表现;诉的概念、诉的要素和诉的分类、诉权的内涵及诉权学说、  诉权保障的意义;反诉、诉的合并及分离。

2. 民事诉讼中的法院:法院的各项职权;民事审判的各项基本制度;主管的概念、确定 主管的标准,法院主管的民事诉讼案件范围;管辖的概念、确定民事诉讼管辖的原则、民事  诉讼法所规定的民事诉讼各类管辖的具体内容、不同类别管辖之间的关系、管辖权异议和管  辖恒定制度;判决、裁定及决定的含义、形式及内容、适用范围及其法律效力。


3. 民事诉讼当事人与代理人:当事人的概念及特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及诉讼义务;当事人适格的概念、意义及认定依据;原告和被告、共同诉讼、代表人诉讼、诉讼第三人;民事公益诉讼的含义、形式及当事人的确定;民事诉讼代理人的概念及种类。

4. 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民事证据的概念与特征、证据保全的概念与适用的条件。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各种证据、理论上对证据进行划分的标准;各种证据的特点及适用规则。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的概念和范围、证明标准的概念和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证明规 则及证明程序、证据交换的规定,质证的程序、证明责任的基本内容、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  5.民事诉讼保障制度: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的概念与意义、诉前保全、诉讼保全和先予

执行的条件、财产保全的措施;期间的概念、期间的种类、期间的耽误和延展及各种送达方  式;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概念、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种类、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  措施的种类及适用规则。

6. 民事诉讼程序:普通程序、简易程序、小额诉讼案件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 序、涉外民事诉讼特别程序。各程序中的相关制度及程序规则。

7. 民事非讼程序:民事非讼程序的概念和原理、民事非讼程序的类型;特别程序、督促 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程序、实现担保物权程序;各类非讼程序中的制度  及规则。

8. 执行程序:执行的意义、执行与审判的关系、申请执行与移送执行的关系;执行程序的特点、执行的原则、执行程序中的一般性制度、执行的开始、执行和解与诉讼调解的区别、  执行担保与执行和解的关系;各种执行措施及实施程序、执行异议的程序及处理、暂缓执行、  执行中止和执行终结的规定。




一、语言的社会功能

810 语言学概论


(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二、语言是符号系统

(一)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1.符号的定义;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二)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1.语言的层级体系;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三)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三、语音

(一)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二)音响

1.语音四要素;2.音质的音响分析。

(三)发音

1.发音器官;2.元音的特点和种类;3.辅音的特点和种类。

(四)音位

1.对立和互补;2.音位和音位变体;3.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五)音位的聚合

1.区别特征;2.聚合群。

(六)音位的组合

1.音节;2.语流音变。


四、语法

(一)语法和语法单位

(二)组合规则

1.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2.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3.语法结构的意义和形式;

4.组合的层次性;5.组合的递归性。

(三)聚合规则

1.词类;2.形态;3.语法范畴。

(四)变换

1.变换和句型;2.变换和句法同义;3.变换和句法多义。

(五)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1.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2.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

3.语言的普遍特征;4.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类型学研究的新进展。

五、语义和语用

(一)词汇和词义

(二)词义的各种关系

(三)句义

1.词义和句义;2.语义和经验;3.真值条件、语义蕴含、预设

(四)语用

1.语境理论;2.话题和说明;3.焦点和预设;

4.会话含义;5.言语行为

六、文字和书面语

(一)文字和语言

(二)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1.文字的起源;2.文字的发展;3.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三)书面语

1.口语和书面语;2.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

七、语言与社会

(一)语言的发展

(二)语言的分化

1.语言分化的原因;2.社会方言;3.地域方言;

4.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三)语言的统一

1.语言统一的原因;2.共同语;3.共同语的规范。

八、语言的接触

(一)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1.借词;2.结构规则的借用。

(二)语言的融合

1.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2.融合的原因;

3.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4.、融合的过程。

(三)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1.“洋泾浜”;2.混合语;3.国际辅助语。

九、语言系统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1.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2.语音演变的规律性;3.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二)语法的发展

1.组合规则的发展;2.聚合规则的发展;3.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三)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1.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2.词语的替换;3.词义的演变。

十、语言研究新动向

(一)生成语言学概况

1.代表人物;2.核心观点;3.主要发展阶段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况

1.代表人物;2.核心观点;3.主要发展阶段

(三)认知语言学概况

1. 代表人物、核心观点

2. 认知隐喻和修辞隐语的异同

十一、第二语言教学及语言习得

(一)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视听法、情景法

(二)交际法、任务教学法、内容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三)语言对比研究、中介语研究、偏误分析附:试卷结构(供参考)

(1)填空题(约 30 分);(2)概念题(约 30 分);(3)分析题(约 40 分);(4)论述题(约50分)。



一、考试性质与目的

811 学术阅读与写作


《学术阅读与写作》是为招收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专业硕  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量考生运用英  语进行学术分析和批评阐释语料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所  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高的英语写作水平和梳理、分析、阐  释专业语料的能力。考试结果为外国语学院录取硕士研究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考试范围

本考试所选一篇阅读材料的主题为英美文学、文化、语言学、翻译学、商务沟通等英语  语言文学学科内常见话题,不涉及特殊知识领域。测试重点为考生的学术写作基础、逻辑思  维能力、分析与评价能力以及语言基本功等。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本科目满分150分,共2-3项写作任务。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四、考试主要内容

本考试的测试内容是根据一篇(约3000单词/段)学术文章完成指定的阅读分析与评价写作的任务。所提供论文材料的主题涉及英美文学、文化、语言学、翻译学、商务沟通等英  语语言文学学科内常见话题,对特殊知识领域不做考查。测试重点为:

1. 学术写作基础:评估考生提炼对象语料的中心论点、把握相关特定段落间逻辑关系、 撰写摘要、文献综述以及写作规范意识等基本学术写作能力。

2. 逻辑思辨能力:评估考生对长篇学术类论文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以及在撰写较长篇幅论文过程中的逻辑驾驭能力。

3. 分析与评价能力:评估考生对长篇学术类论文所体现的学理问题的敏感性,对论文论点以及论证过程的分析与评价。

4. 语言能力:评估学生阅读、分析复杂学术文章的能力,以及撰写较长篇幅论文的语言基本功和表现力。


812 日语写作与翻译

《日语写作与翻译》是为招收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  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量考生的日语写作和翻译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  学校日语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高水  平的日语写作和翻译能力。

本大纲在参照全国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规定: 一、考试目的

本大纲旨在制定统一的试卷,规范考试的各项指标,以科学地检验考生的日语写作和翻 译能力。考试的结果为外国语学院录取硕士研究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考试方式与范围

本考试采用笔试方式。命题重视科学性、客观性及可行性,以保证考试的效度和信度。 考试范围包括日语写作、日译汉、汉译日等三个方面。日语写作主要考查考生的笔头表达能力;日译汉主要考查考生对日语原文的理解能力及汉语表达能力;汉译日主要考查考生的日语表达能力和对中日两国语言文化差异的把握能力。

三、考试主要内容

(一)写作

1. 考试要求:

(1) 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各类体裁的文章,文章长度约500 字符。文章必须符合写作规范,语言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内容充实,逻辑性强。

(2) 写作速度为500 字符/60 分钟。

2. 考试形式:

本部分为主观试题,共一个作文题目。

(二)翻译

1. 考试要求:

(1) 能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翻译较高难度的普通文体篇章。

(2) 翻译速度约为450 字符/小时,要求译文准确流畅。

2. 考试形式:

本部分为主观试题,分两个项目。

(1) 将一段500 字符的日语文章译成汉语。

(2) 将一段400 字符的汉语文章译成日语。



813 高等代数

一、多项式

1. 数域

1.1 理解数域的概念.

1.2 会判别数集是否是数域.

2. 一元多项式

2.1 理解一元多项式的概念,知道多项式次数的定义.

2.2 掌握多项式的基本运算及运算前后次数的关系.

2.3 理解两个多项式相等的概念.

3. 整除

3.1 掌握多项式的带余除法.

3.2 理解整除的概念.

3.3 掌握整除的一些基本性质.

4. 最大公因式

4.1 理解最大公因式的概念及基本结论.

4.2 掌握求最大公因式的计算方法(辗转相除法).

4.3 理解多项式互素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5. 因式分解

5.1 清楚不可约多项式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5.2 理解因式分解定理.

5.3 理解重因式的概念,会利用导数判别多项式是否有重因式的方法.

6. 多项式函数

6.1 理解多项式函数的概念.

6.2 掌握余数定理.

6.3 理解多项式根(零点)及重根的概念.

6.4 知道根与多项式相等的结论.

7. 复系数与实系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7.1 清楚代数基本定理.

7.2 领会复系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7.3 清楚实系数多项式的共轭复根问题.

7.4 领会实系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8. 有理系数多项式

8.1 清楚有理系数多项式与整系数多项式的关系.

8.2 理解本原多项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8.3 掌握整系数多项式有有理根的必要条件.

8.4 掌握Eisenstein 判别法.

二、行列式

1. 排列与逆序

1.1 理解排列与逆序的概念.

1.2 理解对换的概念与性质.

2. n阶行列式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1 掌握二阶三阶行列式的特征及其对角线计算法.

2.2 理解n 阶行列式的定义(三个特征).

2.3 会利用行列式的定义计算一些特殊行列式的值.

2.4 掌握行列式的基本性质.

3. 行列式的展开

3.1 理解行列式的余子式与代数余子式的概念.

3.2 理解行列式按一行一列展开的公式.

3.3 清楚范德蒙行列式的结论,并由此计算一些范德蒙型行列式的值.

4. 行列式的计算

4.1 掌握一些行列式的基本计算方法:三角化,展开法,递推法,归纳法,加边法,析因子法.

5. 克莱姆法则

5.1 掌握克莱姆法则.

5.2 克莱姆法则应用于齐次方程组的一些结论.

6. Laplace展开定理

6.1 理解k 阶子式及其余子式代数余子式的概念.

6.2 理解Laplace 展开定理.

6.3 掌握行列式乘法规则(联系矩阵乘法的行列式).三、矩阵

1.

矩阵及其基本运算


1.1

理解矩阵的概念,理解矩阵相等的定义.

1.2

了解一些特殊矩阵的结构,如方矩阵,三角形矩阵,对角矩阵,数量矩阵,

单位矩

阵,

零矩阵.


1.3

掌握矩阵的基本运算及其运算规则.


1.4

清楚矩阵的幂与矩阵多项式的定义.


1.5

清楚矩阵的转置及性质,理解对称矩阵与反对称矩阵的定义.


2.

矩阵的逆


2.1

理解逆矩阵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2.2

清楚矩阵行列式的定义及矩阵相乘行列式的结论(乘法规则).


2.3

理解伴随矩阵的定义及性质.


2.4

掌握逆矩阵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2.5

知道用伴随矩阵表示逆矩阵的公式.


3.

矩阵的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


3.1

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定义.


3.2

掌握线性方程组的矩阵描述以及高斯消元法与初等变换的关系.


3.3

理解消元法的基本思想,掌握解方程组的消元法.


3.4

理解矩阵等价的定义及性质.理解矩阵的标准形.


3.5

掌握初等矩阵的定义及其结构.


3.6

掌握初等矩阵的性质及其与初等变换的关系.


3.7

掌握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


4.

矩阵的分块


4.1

掌握矩阵的分块表示,理解矩阵分块的目的.


4.2

掌握分块矩阵的基本运算.


4.3

掌握块初等变换在2×2分块矩阵上的应用.


四、线性方程组

1. n 维向量

1.1 理解n 维向量的概念,习惯于向量的列形式表示.

1.2 掌握向量的基本运算.

2. 向量的线性相关性

2.1 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组合概念,理解向量(组)的线性表示概念以及向量组等价概念; 清楚向量的线性表示与线性方程组是否有解的等价关系.

2.2 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概念,清楚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与齐次线性方程组是否有 非零解的等价关系.

2.3 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与秩的概念,并熟知有关结论.

3. 矩阵的秩

3.1 理解矩阵秩的概念以及关于子式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3.2 理解秩在初等变换下的不变性,掌握用初等变换法求矩阵的秩以及向量组秩.

3.3 熟知矩阵秩的有关结论.

4. 线性方程组

4.1 熟知线性方程组的矩阵形式和向量形式,掌握方程组有解判别定理以及判别解各种情形的条件.

4.2 理解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与齐次线性方程组基础解系的概念.

4.3 掌握用初等变换方法,求齐次与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包括含参数的方程组).     

五、线性空间

1. 线性空间

1.1 理解线性空间的定义,特别是对于数域的理解和加法与数乘两种运算的理解以及关于运算的封闭性的理解.

1.2 熟知一些常见的线性空间,如Rn 空间,Rm´n 空间,Rn [x]空间,C[a,b]空间等,清楚这些空间上所定义的线性运算.

1.3 熟知线性空间上的一些简单性质.

2. 基与维数

2.1 理解线性空间基与维数的概念,注重其本质的含义.

2.2 熟知一些常见线性空间中的一组基和它们的维数.

2.3 理解坐标的概念,清楚坐标与Rn 空间中元素在概念上的区别与形式上的一致性.

2.4 理解过度矩阵的概念,熟知基变换公式与坐标变换的公式.

3. 线性子空间

3.1 理解线性子空间的概念以及关于线性运算的封闭性的本质.

3.2 熟知由一组向量张成的子空间概念及有关性质.

3.3 理解子空间的交与和的概念,熟知维数公式.

3.4 理解子空间直和的概念,熟知子空间构成直和的各充分必要条件.

4. 同构

4.1 了解映射的概念,1-1 对应的概念以及逆映射的概念.

4.2 了解同构映射与线性空间同构的概念.

4.3 了解n 维线性空间到Rn 的同构映射与同构关系.

六、线性变换

1. 线性变换及基本运算

1.1 理解线性变换的概念,熟知一些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

1.2 熟知线性变换的线性运算与乘法运算及其运算规律.

2. 线性变换的矩阵

2.1 理解线性变换的矩阵概念,理解线性变换与矩阵的1-1 对应关系,以及运算间的对应关系.

2.2 会写出一些线性变换在一组基下的矩阵.

2.3 清楚线性变换在不同基下的矩阵相似性关系.

3.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3.1 理解线性变换和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概念,清楚线性变换与对应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关系.

3.2 掌握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方法.

3.3 熟知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基本性质,清楚矩阵的相似性在特征值问题上的不变性.

3.4 了解Hamilton-Caylay 定理的结论,了解矩阵最小多项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4. 相似于对角矩阵

4.1 熟知矩阵相似于对角矩阵的条件,知道对应于线性变换的结论.

4.2 清楚特征子空间的概念及特征值的代数重数与几何重数的概念.

5. 不变子空间

5.1 理解线性变换(矩阵)值域与核的概念,清楚有关性质与结论.

5.2 理解线性变换(矩阵)不变子空间的概念,了解有关性质与结论.  七、内积空间

1. 内积空间

1.1 理解内积空间的概念,理解向量内积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理解向量长度和距离的概念.

1.2 熟知一些常见的内积空间,如Rn 空间,Rn [x]空间等,清楚这些空间上所定义的内积.

2. 标准正交基

2.1 理解向量正交的概念;理解(标准)正交基的概念.

2.2 掌握向量组的标准正交化过程.

3. 正交变换

3.1 理解正交矩阵的概念及其性质.

3.2 理解正交变换的概念及其性质.

4. 正交补空间

4.1 理解子空间的正交补空间的概念.

4.2 熟知正交补空间的性质.

4.3 了解正交投影的概念.

4.4 了解最小二乘问题的提法以及一些理论结果.

5. 实对称矩阵的相似性

5.1 了解对称变换的概念.

5.2 熟知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性质.

5.3 掌握对称矩阵正交相似于对角矩阵的计算方法.

6. 酉空间

6.1 了解酉空间的概念.

6.2 了解酉变换的概念.

6.3 了解Hermite 矩阵的概念及其特征值的性质.

八、二次型

1. 二次型的概念

1.1 掌握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1.2 理解二次型的非退化线性替换与矩阵合同的联系.

2. 二次型的标准形

2.1 清楚二次型标准形的概念及其结论,并知道矩阵语言的描述.

2.2 掌握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配方法,初等变换法,正交变换法.

3. 二次型的规范形

3.1 理解二次型的惯性定理,清楚规范形的唯一性.

4. 正定性

4.1 理解正(半)定二次型与正(半)定矩阵等概念.

4.2 掌握正定矩阵的几个充分必要条件及判别方法.

九、l--矩阵

1. l-矩阵

1.1 清楚l-矩阵的定义以及有关基本性质.

1.2 理解l-矩阵可逆的条件.

2. l-矩阵的标准形

2.1 掌握l-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以及等价的概念.

2.2 清楚l-矩阵的标准形定义,并且掌握化l-矩阵为标准形的方法.

3. 三个因子

3.1 理解l-矩阵的行列式因子、不变因子的概念以及相互关系.

3.2 理解行列式因子、不变因子的不变性性质.

3.3 理解特征矩阵的的概念以及矩阵初等因子概念.

3.4 理解上述三种因子的相互关系,并掌握计算这些因子的方法.

3.5 清楚矩阵相似的条件.

4. Jordan 标准形

4.1 清楚矩阵的Jordan 标准形以及矩阵相似Jordan 标准形的结论.

4.2 掌握利用初等因子写出矩阵的Jordan 标准形.

十、双线性函数

1. 对偶空间

1.1 了解线性函数的概念.

1.2 了解对偶基与对偶空间的概念.

2. 双线性函数

2.1 了解双线性函数的概念.

2.2 了解双线性函数与矩阵的对应关系.

2.3 了解对称双线性函数的概念.




一、考试目标

814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综合


本项考试是为了招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其  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术型硕士所必须的  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培养具有较强理论  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考试目标是考查考生是否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运用机器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 能力,运用运筹学手段处理问题的思想,以及优化理论与其管理学应用的结合能力。具体来说,要求考生:

1. 掌握运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通过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掌握机器学习相关重要概念,算法思想以及相关的理论推导,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算 法选择、实验分析及优化方向;

3. 掌握运用运筹学手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以及优化理论的实际应用。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考试主要内容

(一)程序设计基础:

1. 程序的基本组成,包括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变量类型、数据的输入输出,以及算 数运算和赋值运算等编程基础知识;

2. 分支程序设计,包括关系表达式、逻辑表达式、if 语句和switch语句;

3. 循环程序设计,包括for循环、while 循环和do while 循环结构;

4. 函数的定义,包括变量的作用域与存储类别、函数参数、函数重载、函数模板;

5. 指针的概念与使用,包括指针与数组、动态内存分配、指针与函数、多级指针、函 数指针;

6. 结构体的定义与使用;

7. 模块化开发,包括结构化程序设计、模块划分、库的设计;

8.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类的定义和使用,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点、类的定义和 对象的操作、构造和析构函数、常量成员与对象、静态成员、友元函数;

9. 运算符重载;

10. 文件的输入与输出、文件内容的随机访问;

11. 异常处理机制;

12. 运用枚举算法、贪婪算法求解问题的可行解;

13. 运用一维数组,二维数组和字符串等数据结构对问题进行表达;

14. 查找和排序等基本算法;

15. 递归算法和递归策略;

16. 链表的概念和操作;

17. 集合类的使用,包括vector、stack、queue、map和set 等类的操作方法;

18. 算法复杂性分析基础;

19. 树结构的定义与应用;

20. 图结构的定义与算法(最短路径、最小生成树等)。

(二)机器学习:

1. 机器学习基础概念与实现框架相关知识点;

2. 线性模型算法相关知识点;

3. 模型选择与评估相关知识点;

4. 支持向量机理论相关知识点;

5. 决策树算法相关知识点;

6. 集成学习相关知识点;

7. 贝叶斯分类相关知识点;

8. 聚类算法相关知识点;

9. 特征工程相关知识点;

10. 神经网络算法相关知识点;

11. 半监督学习与迁移学习相关知识点。

12. 强化学习相关知识点

(三)运筹学

1. 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数学规划的建模方法;

2. 线性规划,包括线性规划的建模,单纯形法,内点法;

3. 对偶理论,包括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凸规划的对偶理论、拉格朗日对偶定理;

4. 非线性规划、无约束优化、带约束条件优化、KKT一阶与二阶最优化条件;

5. 整数规划,包括0-1 规划、分支定界法、列生成法;

6. 动态规划,马尔可夫链、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责任编辑:珍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Email予以更改或删除。

上海财经大学资源下载 学长答疑

微信扫码

资源下载 学长答疑

考研专业课一对一辅导班 考研复试一站通

电话
咨询

在线
咨询

在线咨询:
学姐微信:
布丁考研学姐微信
杨学姐:
19909697326
布丁考研学姐微信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X25年考研交流群